• 注册 / 登录
  • 切换到窄版
  • 查看: 1130|回复: 0

    MOS管导通的详细过程

    [复制链接]

    665

    主题

    679

    帖子

    6461

    积分

    版主

    Rank: 7Rank: 7Rank: 7

    积分
    6461
    发表于 2024-1-12 22:09:4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  路线栈欢迎您!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    x
    一、前言

    MOS管不同于三极管,它属于电压控制型器件,有几个常见的名字需要了解一下:

    FET:   Field  Effect Transistor ,场效应晶体管。

    MOSFET:  Metal-Oxide-Semiconductor Field-Effect Transistor,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。

    耗尽层:在PN结附近,其中的载流子因扩散而耗尽,只留下不能移动的正负离子的区域,又称空间电荷区。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接触形成的空间电荷区就是耗尽层。

    反型层:反型层就是P型半导体本来多子是空穴,但是形成一个层,里面空穴没有了,出现了大量电子。

    实际上MOS管在从关断到导通的过程中,也是需要电流的,这是因为MOS管各极之间存在寄生电容Cgd,Cgs以及Cds,等效如下图。

    1.png

    二、认识米勒电容

    MOS管内部有寄生电容Cgs,Cgd,Cds,因为寄生电容的存在,所以给栅极电压的过程就是给电容充电的过程,如下图。

    2.png

    其中:输入电容Ciss=Cgs+Cgd,输出电容Coss=Cgd+Cds,反向传输电容Crss=Cgd,也叫米勒电容。

    这三个等效电容是构成串并联组合关系,它们并不是独立的,而是相互影响,其中一个关键电容就是米勒电容Cgd。这个电容不是恒定的,它随着栅极和漏极间电压变化而迅速变化,同时会影响栅极和源极电容的充电。

    三、理解米勒效应

    米勒效应是指MOS管g、d的极间电容Crss在开关动作期间引起的瞬态效应。

    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容的负反馈。在驱动前,Crss上是高电压,当驱动波形上升到阈值电压时,MOS管导通,d极电压急剧下降,通过Crss拉低g脚驱动电压,如果驱动功率不足,将在驱动波形的上升沿阈值电压附近留下一个阶梯,如下图。

    3.png

    有时甚至会有一个下降尖峰趋势平台,而这个平台增加了MOS管的导通时间,造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导通损耗。

    四、MOS管的开通过程

    4.png

    T1阶段:

    驱动开通脉冲通过mos管的栅-源极对输入电容Cgs充电,开启时Vgs电压=阈值电压Vth,在此之前,mos管处于关断状态。此时只有很小的电流经过mos管,Vds的电压Vdd保持不变。

    T2阶段:

    当Vgs电压达到阈值电压Vth时,电流ID开始流过漏极,Vgs电压继续上升,电流也逐渐上升。这时的Vds电压依旧保持Vdd不变。

    当Vds电压到达米勒平台电压Vgp时,电流ID上升到负载电流的最大值ID,这时,Vds电压开始从Vdd下降。

    T3阶段:

    现在就到了重要的米勒平台了;米勒期间电流ID保持负载ID不变,Vds电压不断降低。米勒平台的高度受负载电流的影响,当负载电流越大,电流ID到达的时间就越长,也就导致了更高的米勒平台电压Vgp。

    T4阶段:

    当米勒平台结束时,Vgs电压继续降低,但此时它降低的幅度很小,最后稳定。一般在米勒平台结束以后,可以认为mos管基本已经导通。

    5.png

    五、米勒效应处理措施

   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米勒平台是有害的,造成开启延时,导致损耗严重。但因为MOS管的制造工艺,一定会产生Cgd,也就是米勒电容一定会存在,所以米勒效应不能避免。

    目前减小 MOS 管米勒效应的措施如下:

    1. 提高驱动电压或者减小驱动电阻,目的是增大驱动电流,快速充电,但是可能因为寄生电感带来震荡问题;

    2.ZVS 零电压开关技术是可以消除米勒效应的,即在 Vds 为 0 时开启沟道,在大功率应用时较多。

    更多详细内容请看:MOSFET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详解
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小黑屋|路丝栈 ( 粤ICP备2021053448号 )

    GMT+8, 2024-9-8 08:26 , Processed in 0.047538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