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注册 / 登录
  • 切换到窄版
  • 查看: 1556|回复: 0

    感应加热原理与应用分析

    [复制链接]

    676

    主题

    690

    帖子

    6810

    积分

    版主

    Rank: 7Rank: 7Rank: 7

    积分
    6810
    发表于 2023-12-20 21:15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  路线栈欢迎您!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    x
    前言

    理解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之前,先问自己一个问题,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电磁炉,你要烧开一锅水,会怎么做?

    最常见的方式,就是点燃炉灶,把锅架在火上。

    1.png
    图1.传统燃气加热

    然而这种方法是间接的加热方式,先由热源加热锅具,再通过锅具将热量传导到锅内的食物,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,必然会产生能量的损失。

    有没有办法把锅具本身变成一个热源,让锅来直接煮水,这就要用到感应加热了。

    感应加热原理

    2.png
    图2.涡流效应

    1.控制板通过谐振转换电路产生高频交流电流流经铜线圈;

    2.在工作线圈上产生感应的磁场,感应磁场在金属锅具底部产生涡流;

    3.涡流通过金属的趋肤效应让其电阻产生焦耳热,同时与材料的渗透性有关的磁滞损失也产生热量。

    等效电路

    3.png
    图3.等效电路

    电感和加热锅具的组合可被视为变压器,其匝数比为1;当烹饪容器放置在图3中的板上时,等效电路的电阻将非常小(RL<<ωL2 @ ω=2πfs),总阻抗Zab可以被认为是:

    Zab = L1 + RL

    同时,当烹饪容器从板上移开时,等效电路的电阻将为无穷大,总阻抗Zab可被视为:

    Zab = L1 + L2

    1.烹饪容器底部的涡流与流经感应线圈的电流大小成正比:
    2.增加感应线圈的电流会导致涡流的增加;烹饪容器的加热时间会更快;
    3.增加工作频率也会加快加热容器的速度。

    趋肤效应和趋肤深度

    更高的频率将使涡流密度集中在更接近表面的地方,这反过来又会大大减少活性电流流的横截面积,从而间接增加电阻,增加加热效率;

    4.png
    图4.趋肤深度定义

    趋肤深度:从被加热物体的表面到电流密度下降到37%的深度的距离就是穿透深度,趋肤深度与频率、磁导率和电导率有关,图5示意了不同材料的趋肤深度特性,这也能解释通常我们感应加热的锅具都是铁质材料。

    5.png
    图5.频率对材料的标准穿透深度的影响

    感应加热相比传统燃气加热的优点

    1.安全,无明火,没有气体爆炸的担忧;
    2.封密性好,容易清洁;
    3.加热迅速,温度一致性好,更精准的温度控制;
    4.电磁炉的效率最高,约为90%,而传统的卤素灯、电加热和燃气的效率分别只有58%、47%和40%。

    6.png
    图6.不同加热方式效率对比

    感应加热特点

    1.烹饪容器底部的涡流与流经感应线圈的电流大小成正比,意味着增加感应线圈的电流会导致涡流的增加; 烹饪容器的加热时间会更快。

    2.更高的频率将使涡流密度集中在更接近表面的地方,这反过来又会大大减少活性电流流的横截面积,从而间接增加电阻,增加加热效率,所以增加工作频率也会加快加热容器的速度。

    所以感应加热需要谐振控制器在线圈上产生交变电流,并且为了达到一定功率,谐振控制器的电流及开关频率都要求比较高,那么开关器件势必要选用即能导通大电流又能快速开关的IGBT。

    感应加热拓扑结构

    感应加热目前主流的拓扑有单端谐振和半桥谐振两种不同的拓扑,下图对两种拓扑特点做了详细的比较:

    7.png
    图7.感应加热应用范围和谐振拓扑的特点

    1.单端谐振相对来讲控制简单,整体成本有优势;

    2.如下图所示单端谐振不足之处就是功率范围明显受到制约,小功率(<600W)会有硬开通产生大电流增加温升,大功率(>2.3KW)单颗管子的温升很难控制;

    8.png
    图8.两种拓扑功率输出和温升的对应关系

    结语

    更多内容请看:感应加热原理与拓扑分析;开源方案:IH电磁炉逆变电路
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小黑屋|路丝栈 ( 粤ICP备2021053448号 )

    GMT+8, 2024-12-23 01:25 , Processed in 0.047535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