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注册 / 登录
  • 切换到窄版
  • 查看: 3172|回复: 0

    BMS被动均衡让电芯容量相同

    [复制链接]

    668

    主题

    682

    帖子

    6599

    积分

    版主

    Rank: 7Rank: 7Rank: 7

    积分
    6599
    发表于 2022-1-15 12:31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    路线栈欢迎您!

   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    x
    1.前言

    在汽车和运输市场,大型电池组可提供高输出功率,但不会像汽油动力内燃机那样产生有害排放物 (即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)。理想情况下,电池组中的每个电池对系统的贡献相同。但是,当谈到电池时,所有电池并不都是同等的。即使电池的化学成分、物理尺寸和形状都相同,其总容量、内阻、自放电速率等也可能不同。此外,其老化速率可能不同,这又会在电池寿命方程式中增加一个变量。

    电池组的性能受电池组中容量最低的电池单元限制;一旦最弱的电池单元耗尽,整个电池组便完全耗尽。电池组中每个电池单元的健康状况根据其充电状态 (SoC) 测量结果 (即测量剩余电量与电池容量的比率) 来确定。SoC 利用电池测量 (如电压、积分充电和放电电流、温度等) 来确定电池中剩余的电量。精密单芯片和多芯片电池管理系统 (BMS) 将电池监控 (包括 SoC 测量)与被动或主动电池均衡相结合,以提高电池组性能。这些测量产生如下结果:

    • 与单电芯容量独立的健康的电池电量状态
    • 电池单元间的充电状态不匹配程度较小化
    • 电池单元老化影响较小化 (老化导致容量损失)


    对电池组而言,被动和主动电芯均衡有不同的优势,ADI 公司的电池管理产品组合为这两种方法均提供了解决方案。我们先来看看被动平衡均衡。

    2.被动均衡可让所有电芯近乎具有相同容量

    最初,电池组的电芯可能匹配得相当好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电芯匹配度会因充电/放电循环、高温和一般老化而降低。弱电芯的充放电速度将快于强 (或较高容量)电池单元,因此前者成为系统运行时间的限制因素。被动均衡会让电池组每个电芯的容量看起来与最弱电芯相同。它在充电周期中使用相对较低的电流,从高 SoC 电池消耗少量能量,使得所有电池单元充电至其最大 SoC。这是通过与每个电芯并联的开关和泄放电阻来实现的。

    227546_Fig_01.jpg

    图 1. 带泄放电阻的被动电池均衡器


    高 SoC 电池放电 (功率消耗在电阻中),因此充电可以继续,直至所有电芯都充满电。

    被动均衡使得所有电池具有相同的SoC,但它并未改善电池供电系统的运行时间。它提供了一种成本相当低的电池均衡方法,但由于放电电阻的存在,该过程中会浪费能量。被动均衡还能校正不同电池单元间的自放电电流的长期不匹配。

    3.采用被动均衡的多节电池监控器

    ADI 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含有被动电池均衡能力的 的多节电池监控 器。 这些器件采用可堆叠架构,可以监控数百个电芯。每个器件可测量多达 12 个串联连接的电芯,总测量误差小于 1.2 mV。每电池单元 0 V 至 5 V 的测量范围使其适用于大部分电池化学成分。 LTC6804 如图 2 所示。

    227546_Fig_02.jpg

    图 2. 采用外部被动均衡的应用电路


    LTC6804 具有内部被动均衡功能 (图 3);如果需要,它还可以配置外部 MOSFET(图 4)。它还具有可选的可编程被动均衡放电计时器,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系统配置灵活性。

    227546_Fig_03.jpg

    图 3. 带内部放电开关的被动均衡


    227546_Fig_04.jpg

    图 4. 带外部放电开关的被动均衡


    对于希望系统运行时间较大化和充电效率更高的客户,主动均衡是较佳选择。在充电和放电期间,主动电池均衡不会浪费能量,而是将能量重新分配给电池组中的其他电池单元。放电时,较强的电池单元会给较弱的电池单元补充能量,从而延长电池单元达到其完全耗尽状态的时间。有关主动均衡的更多信息,请参阅技术文章“BMS主动电池单元均衡”。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小黑屋|路丝栈 ( 粤ICP备2021053448号 )

    GMT+8, 2024-11-3 20:49 , Processed in 0.046335 second(s), 21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